開箱
-
Sony DSC-RX0輕巧攝影機實測開箱,防水、防震又抗壓,口袋就能收下好用超方便!
相信最近有在定期追蹤Youtuber的玩家們,一定發現有款相機找到了「台客劇場」、「呱吉」與「the劉沛」進行業配,讓大家看見了日本幸福的雪景與我們所熟悉山景,這項產品在攝影機界掀起了一波話題,此次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Sony DSC-RX0。 DSC-RX0是採用自家BIONZ X影像處理器,除了具有相當高的影像處理速度,更提升了雜訊抑制效果與細節重現能力。搭配上ZEISS Tessar T* 24mm f/4.0鏡頭,以及1吋Exmor RS CMOS感光元件,ISO值可讓從125調整至12800。其靜態影像在16:9比例、3408x1920解析度最高可達6,500萬像素,對應NTSC電視系統格式最高可支援60p 50M (1920x1080/240FPS),另一種PAL則能夠支援至50p 50M (1920 x 1080/250FPS);而背板上的LCD螢幕與設定按鍵等設計,在監控與播放攝影成果時,能夠更快地看見成品影像。 除了上述的規格外,在攝影上有許多種模式可供選擇,相機上也有高於一般40倍的影格率,960FPS和1000FPS可以輕易拍攝出超級慢動作。除了攝影的優勢之外,本身在靜態攝影也能夠提供高達1/32000秒的抗變形快門,而且支援16FPS高速連拍模式,讓產品本身的動態主題仍能捕捉清楚。當然圖片檔案輸出也有支援S-Log2格式,讓玩家們在後製影像時有更多的彈性。 最後,因為產品本身尺寸為59 x 40.5 x29.8mm,重量大約只有95g,若是包含電池以及microSD卡大約也只有110g的重量,隨身攜帶不用再嫌重,還能夠輕盈地收進口袋當中。 除了這些特色外,更重要的是產品本身無須額外配件就能夠防水,防水的水下深度達到10m/33ft3,本身抗壓的程度也能夠達到200 kgf/2000N,不只防水、抗壓,DSC-RX0還能夠防震,提供的防震高度高達2.0M/6.5ft2,基本上從手上掉到地板上也不會有問題。 文末,玩家們若是出國需要能夠輕巧如錢包、耐摔又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地點攝影機,或許可以選擇DSC-RX0,防水、防摔、輕巧、抗壓、攝影功能與拍照功能全部一應俱全! 型號:Sony DSC-RX0 感光元件:1.0吋Exmor RS CMOS堆疊式感光元件 有效畫素:約1,530萬畫素 鏡頭:ZEISS Tessar T蔡司鏡頭 光圈:F4.0 焦聚(f=)/*同等於35MM格式:f=7.7mm/*同等於35mm格式 f=24mm 影片記錄格式:XAVC S HF、AVCHD 2.0格式、MP4 感光度:ISO 125至12800 LCD螢幕:1.5吋/23.04萬點 無線功能:Wi-Fi功能 尺寸:59 x 40.5 x29.8mm 重量:110g(包含電池與記憶卡) 廠商名稱:Sony-索尼電子 廠商電話:(02) 449-9111 廠商官網: 建議售價:新台幣20,990元
-
GeChic On-Lap 1102I觸控筆記型螢幕實測開箱,行動3C裝置的最佳夥伴!
在當今物聯網應用盛行的年代,系統開發者與創客們,大多會選擇以SBC(單板電腦)來設計簡易的嵌入式系統,像是Arduino,或是Raspberry Pi(樹莓派)這類的產品,具備迷你體積、超低功耗、功能強大、擴充性佳,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,成為創客們的優勢選擇。此外,坊間也有不少開源的作業系統與程式開發環境,以及實際應用的書籍,讓初學者或一般玩家們,也能輕鬆透過SBC來組裝出溫控系統、家庭自動化、POS機、路由器、影音播放機、數位看板、懷舊電玩機…等等。 然而在使用這類SBC時,還是要根據應用需求,來連接一部輕巧的螢幕,以方便監看執行狀況。由GeChic (給奇創造)所設計的On-Lap 1102I筆記型觸控螢幕,就是一款可以隨時攜帶的11.6吋顯示幕,具備1920x1080的解析度、178度廣視角能力,讓您在連接樹莓派,或是其他3C裝置(例如筆電、手機、遊戲機)時,就能夠直接透過訊號線連接到本產品的HDMI x2與VGA x1訊號輸入孔,將畫面輸出至螢幕,隨時監控一目了然。 GeChic On-Lap 1102系列產品,其背後都具有擴充埠配件(Rear Dock),在背面提供隱藏式HDMI、USB和Type-C等擴充埠,提供5V-2A的輸出能力,適用於一般入門級的電腦棒(如Intel Compute Stick)、電視棒(如ChomeCast、Roku、DVB-T Stick)、SBC (如Raspberry Pi)等3C小物使用,亦可搭配行動電源的延長電池續航力。如此一來,就可以走到哪、看到哪、玩到哪。產品隨附保護蓋,在保護蓋上方有兩個類似小耳朵般的可拆式保護蓋扣來將螢幕夾住,因此外出攜帶時,可防止碰撞,防護力更加提升。創客們或商務人士亦可隨時帶著它工作出差或參加創客研討會。 GeChic On-Lap 1102I螢幕具備觸控功能,支援Windows 7/8.1/10等系統。若是Windows 7系統,由於僅支援單點觸控,因此只能當成一般的滑鼠點擊。若連接的是Windows 8.1/10系統,即可完整支援10點觸控與手勢控制。因此建議使用後者,如此一來,就算沒有安裝鍵盤與滑鼠,亦可直接透過手勢控制,當成平板電腦來使用。 值得說明的是,1102I跟另外一款1102H的功能很接近,兩者都是11.6吋(16:9)霧面寬螢幕,採用FFS廣視角薄膜電晶體面板,因此不會有反光問題。兩者差別在於:I內建觸控功能,可搭配專屬觸控筆來操作。而H有內建電池、喇叭,並提供三腳架鎖定螺絲。兩者的應用有點不太相同,但基本上都是可以互通的。 On-Lap 1102I體積迷你,不須外接鍵盤及滑鼠,就能組成專屬的觸控AIO電腦,透過多點觸控功能,即可顯示畫面或控制、聽音效,不管是玩遊戲、監控各種內容、用手寫筆來繪圖,都非常方便。整體而言,想要隨時有一款可攜帶的觸控螢幕,來連接各種3C裝置,On-Lap 1102I可說是非常速配的選擇。 ●產品型號:On-Lap 1102I ●液晶面板:11.6吋(16:9)霧面寬螢幕、FFS廣視角薄膜電晶體面板 ●真實解析度:1920x1080 ●色彩深度:1670萬色 ●像素點距:0.1335mm(H) x 0.1335mm(V) ●顯示區域:256.32mm(W) x 144.18mm(H) ●亮度對比:250(cd/m2)、1000:1 ●反應時間:12.5ms ●視角:178°(H)/178°(V) ●觸控設計:投射電容式觸控螢幕 ●多點觸控:10指 ●機殼顏色:正面=黑色、背面=銅灰色、保護蓋=黑色 ●揚聲器:2 x 1.0W (Max) (額定阻抗5.1Ω at 2KHz) ●尺寸規格:294x194x11mm(螢幕本體)、299x209x21mm(含保護蓋) ●重量:670g(螢幕本體)、920g(含保護蓋) (01) (02) 連結=(01)技嘉GIGABYTE GS27Q Gaming Monitor實機開箱,27吋Super Speed IPS平面面板2K QHD級170Hz超頻更新率 平價 電競顯示器![http://www.pcdiy.com.tw/detail/27510]
-
強化散熱設計炫亮主機板,GIGABYTE Aorus X470 Gaming 7 WiFi開箱
AMD正式發表推出第二代Ryzen處理器之際,各家主機板廠的X470晶片組製品伴隨傾巢而出,而且大多是由高階產品領軍上市。GIGABYTE方面高階代表產品為Aorus X470 Gaming 7 WiFi,市場參考價格大約在8,000元,自家特色設計和用料堆砌滿滿,目標明確鎖定在高階玩家族群。 頂著Aorus電競招牌,Aorus X470 Gaming 7 WiFi視覺設計自然是以老鷹標誌當主軸,晶片組端散熱片上諾大的標誌同時結合了燈光效果。而I/O背板上方遮罩一路延伸至音效迴路,包含處理器電源迴路的散熱片,也都有一致性配色點綴。至於在ATX主電源插槽旁,更有著雷雕導光飾板設計,通電運作時可以十分閃亮。 Aorus X470 Gaming 7 WiFi也採用了預載I/O背板設計,除了沒少掉I/O上方遮罩更延伸至背面,這設計手法官方稱為一體式I/O檔板裝甲+強化背板。其USB 3.1 Gen 1與USB 2.0連接埠都是由X470晶片組供應,配置數量分別為6與2組,其中2組黃色USB 3.1 Gen 1 Type-A連接埠,是結合了USB DAC-UP 2電壓補償與雜訊降低設計。至於USB 3.1 Gen 2同樣採用第三方設計方案,不外乎是ASMedia型號ASM1143控制器,實際配置USB Type-C/A連接埠各1組。 網路部分全採用Intel設計方案,Gigabit速度乙太網路控制器型號為I211-AT,在Ryzen相容主機板上時常可見到。而無線網路模組型號Wireless-AC 9260NGW,大致規格是IEEE 802.11a/b/g/b/ac、2.4/5GHz雙頻、2 x 2天線、支援MU-MIMO、最高理論傳輸速率1.73Gbps、內建整合Bluetooth v5。 其無線網路模組是直接布建在I/O背板電路區塊,既無須花太多時間裝配模組與天線,也不會占用M.2插槽。至於音效迴路採用Realtek型號ALC1220編解碼器,並搭配ESS Sabre ES9018Q2C數位類比轉換器,基本搭配用料除了Nichicon電容,也用上了4顆WIMA音效電容與TXC振盪器等。 Aorus X470 Gaming 7 WiFi在磁碟配置方面,計有6組X470原生的SATA 6Gb/s連接埠,還有2組M.2插槽得以利用。就線路設計配置而言,M2A支援PCIe x4/x2與SATA介面模組,而M2B只能裝配PCIe x4/x2模組。不過B組的通道是來自X470晶片組,僅PCIe 2.0規格而非PCIe 3.0,而且和PCIEX4插槽之間只能二選一使用。 這2組M.2插槽都坐落在PCIe x16形式插槽之間,M2A模組支援長度可達Type 22110,而M2B設定為Type 2280。而這2組都結合了Ultra Durable M.2 Armor插槽強化設計,以及Thermal Guard Onboard散熱解決方案,以帶給玩家超乎預期的耐用度,同時降低固態硬碟溫度以確保長時間運作穩定性。 而匯流排介面配置,PCIe x16形式插槽皆結合Aorus Ultra Durable強化設計,前2組(PCIEX16、PCIEX8)由處理器供應通道,因而支援AMD CrossFire與NVIDIA SLI多路顯示卡運作模式。第3組PCIe x16形式插槽如前述,是由晶片組供應PCIe 2.0 x4通道,其餘2組PCIe x1插槽同理,僅為PCIe 2.0通道規格配置。 為滿足Ryzen 7 2700X或說超頻需求,Aorus X470 Gaming 7 WiFi強調處理器電源迴路端,設計配置為10(處理器/vCore)+2相(SoC)規模,每相分別可供應40A、50A電流。而在散熱模組部分,標榜結合直觸式熱導管,以及Fins-Array堆疊式鰭片設計,可以提供優於傳統設計方案40%以上的散熱效果。 所配備4組記憶體插槽,基本支援時脈組態DDR4-2933、總和容量最高64GB,搭配XMP超頻模組可支援至DDR4-3600時脈組態。另外,如同近期自家相近等級產品,採用了超耐久記憶體強化裝甲插槽設計,並結合了RGB Fusion燈光效果功能。一旁的可更換式時尚雷雕LED導光飾板也在軟體調控支援範疇內,周遭還有除錯燈號、BIOS切換器、OC按鈕等,硬體層相關的設計配置。 在其他零零總總設計配置部分,除了處理器用的風扇與水冷風扇插座,另外還有4組系統風扇、2組系統風扇或水冷幫浦等插座,同時布建了7個溫測點。燈光部分則是有1組系統風扇,以及燈條、燈條電壓調整、RGBW燈條電源等插座各2組,搭配RGB Fusion軟體調整具有高度可玩性。 Aorus X470 Gaming 7 WiFi當前市場參考價格大約8,000元,此等級產品除了水準以上的基本性能、超頻彈性以外,普遍配備RGB燈光效果、M.2散熱解決方案、無線網路模組、音效迴路強化、PCIe x16插槽強化等設計手法。對於目前想入手AMD二代Ryzen的玩家來說,在考量效能與規格的需求下,具備完全功能的這款X470版本不失為好選擇之一。 廠商名稱:GIGABYTE - 技嘉科技 廠商網址:
-
輕薄筆電最佳拍檔,金士頓Kingston Nucleum七合一USB 3.1 Type-C集線器開箱試用
USB Type-C推廣至今已經有相當市場滲透率,它更讓USB集線器這項周邊重獲生機,畢竟在USB 3.0(現稱USB 3.1 Gen 1)推動當時,集線器的應用需求說不上強烈。然而隨著筆電一再追求輕薄化,可配置I/O數量連帶受到擠壓,能夠兼容多元通訊協定的USB Type-C,應用在集線器上頓時成了最佳解決方案。 Kingston近日也投入了USB集線器市場,推出Nucleum這款七合一USB 3.1 Type-C集線器,除了滿足廣大筆電族需求,也冀望能夠在這繽紛市場分杯一杯羹。就Kingston設計出發點而言,Nucleum主要著眼點與目標市場,無非是Apple的MacBook等筆電使用者族群,只不過這市場的競爭其實已經頗為激烈。 Nucleum並未設計成零線材,直接配置2個和MacBook孔距相容的USB Type-C連接器形式,它仍然拖著一小截尾巴,但也因此能夠和諸多各式筆電相容。有線較具彈性、無線落得簡單俐落,各具有其裝配使用便利性,因此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,端看使用習慣與需求來選擇即可。 Nucleum本體尺寸為127 x 45 x 14.2mm(不包含線材),重量標示92.4公克,其簡約流線外殼採用金屬材質構成主體,質感與耐用度兼具。其核心是採用USB 3.1 Gen 1世代集線器晶片,配置了1組USB Type-C、2組USB Type-A連接埠,另外有1組USB Type-C支援Power Delivery,是用來連接筆電的變壓器。 其Power Delivery符合Profile 4設計標準,支援5V/2A、12V/3A、20V/3A電力傳輸,也就是最高可達60W。如果筆電和這規格相容,而且USB Type-C連接埠數量有限的話,正好能將變壓器接在Nucleum這端。官方亦標示了USB Type-A供電能力,設計輸出限制在5V/1.5A,用於連接外接硬碟、幫手機充電並不成問題。 除此之外,Nucleum還有HDMI 1.4影音輸出端子,最高得以支援4096 × 2160p @ 24 Hz訊號輸出。沒少掉的還有記憶卡讀卡機,SD與microSD各配置了1組,分別支援UHS-II與UHS-I匯流排介面規格。如果要說還缺少了點什麼,那無非是乙太網路連接埠,但這重要性就因筆電規格而異了。 實際對Nucleum進行傳輸試驗,為貼近現實,筆者利用Lenovo ThinkPad T480筆電當作平台,其USB Type-C連接埠是由Thunderbolt 3控制器負責。搭配HyperX Savage USB 3.1 Gen 1隨身碟,其規格標示最高存取速度可達讀取350MB/s、寫入250MB/s,實際測得約讀取249MB/s、寫入162MB/s。 而亦為Kingston自家的microSDXC UHS-I U3記憶卡,規格標示最高存取速度可達讀取90MB/s、寫入80MB/s,實測最佳數據約讀取89MB/s、寫入50MB/s。不諱言,所得數據和裝置標示值存在落差,但是這有太多變數參雜其中。舉如集線器晶片的資料吞吐量、讀卡機性能,以及主控制器端甚至是系統電源管理設定等,都會左右測試結果。 USB 3.1 Gen 1真實可用頻寬極限約470MB/s,這還得用固態硬碟搭配UASP傳輸模式,才能達到這傳輸介面頻寬上限。對其他各應用形式USB 3.1 Gen 1橋接器/晶片而言,可用頻寬或許頂多只有300~400MB/s不等,低於300MB/s可能也不用太意外,由此來反推Nucleum這速度表現是還算適中。 Nucleum建議售價為2,490元,在目前的Type-C集線器機海裡,雖屬於高價位但落在平均價格帶內,也就是並未顯得特別貴。無論是Mac或Windows筆電使用者,又USB Type-C是來自第三方控制器或Thunderbolt 3,如果有這方面需求是值得參考Nucleum。 廠商名稱:Kingston - 遠東金士頓 廠商網址:
-
優良基因再進化,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開箱實測
Asus迎接AMD第二代Ryzen處理器暨平台到來,首波主機板由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領軍,同時亦作為X470晶片組產品群的高階代表之一。這代ROG Crosshair Hero提供兩個版本選擇,ROG Crosshair VII Hero市場參考價格大約8,000元,和採用X370晶片組的ROG Crosshair VI Hero相當。至於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如其名,新增無線網路模組提升功能性,而我們所要介紹的正是這款。 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有項很顯著的變動,Asus也為它加入預載I/O背板設計(I/O Shield),至於I/O背板上方遮罩、處理器電源迴路散熱片、晶片組散熱片等部位,視覺設計晶片經過一些調整、強化。至於新增的無線網路模組,是採用Realtek型號RTL8822BE解決方案,主要規格為IEEE 802.11ac/abgn、2.4/5GHz雙頻、2 x 2天線、支援MU-MIMO、內建Bluetooth 4.2。 I/O背板配置經過些許調整,先前4組USB 2.0割捨其中2組,騰出空間用來換上PS/2連接埠。總計8組USB 3.1 Gen 1連接埠(藍色),處理器與晶片組各提供4組,而晶片組的USB 3.1 Gen 2是做成內接擴充埠形式。至於I/O背板上的USB 3.1 Gen 2 Type-C/A連接埠(紅色),是藉由ASMedia型號ASM3142控制器,搭配ASM1543邏輯控制晶片構成。 乙太網路並未變更設計,仍然採用Intel型號I211-AT獨立控制器,提供Gigabit傳輸速率,設計上沒缺少LANGuard防護電路與ROG GameFirst網路管理軟體。音效設計大同小異,植基於Realtek客製化S1220編解碼器,並搭配ESS型號ES9023P數位類比轉換器、Ti型號RC4580運算放大器,其他基本元素還有如Nichicon電容、鍍金端子、Sonic Radar III與Sonic Studio III附加功能軟體等。 磁碟介面經過更符合時宜的調整,6組SATA 6Gb/s皆來自X470晶片組,其磁碟控制器支援RAID 0/1/10功能。位在晶片組一旁的M.2插槽(長度上限Type 22110),同時支援PCIe 3.0 x4與SATA介面模組,至於顯示卡周圍所新增第2組插槽,同時還附加造型散熱片設計(亦可拔去M.2_1使用)。第2組M.2相容模組最長縮減為Type 2280,它亦可支援PCIe 3.0 x4模組,惟顯示卡得降為PCIe 3.0 x8運作模式,這是所需通道取自處理器之故。 各匯流排介面配置方面,前2組結合SafeSlot強化設計的PCIe x16插槽,是由處理器供應16條PCIe 3.0通道。搭配Ryzen處理器,實際可配置為x16或2組x8模式,藉以支援SLI與CrossFireX多路顯示卡,或者供應通道給予第2組M.2插槽使用。至於第3根PCIe x16(實為PCIe 2.0 x4)與2組PCIe 2.0 x1插槽,都是由X470負責供應所需通道,並未升級到PCIe 3.0規格是這款晶片組的缺憾。 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處理器電源迴路,是以自家Digi+電源管理晶片當核心基礎,實際設計配置為總和12相,搭配用料包含MicroFine合金電感、NexFET功率電晶體、10K電容器等,概略看來是和ROG Crosshair VI Hero相仿。至於針對超頻最佳化設計部分,包含MemOK!、ReTry、Slow Mode、LN2 Mode等按鍵/切換器,諸多功能配置也是和ROG Crosshair VI Hero大同小異。 就真實裝機使用而言,ROG Crosshair VII Hero總計提供3個機殼風扇插座,其餘如H_AMP、AIO_PUMP、W_PUMP+、W_IN、W_OUT、W_FLOW等,能夠對應支援水冷的風扇插座/偵測接頭各為1組。當然沒少掉的還有Aura Sync功能,有RGB插座與尋址燈條插座各2組,如果喜歡閃亮的電腦自然不會感到失望,而且AI Suite(Fan Expert 4)與Aura Sync等軟體層配套措施一應俱全。 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的UEFI BIOS並未有顯著變動,介面配置和近期的ROG兄弟產品相仿,但是Tool群組底下新增了Auto-launch ASUS Grid功能。當使用Windows 10作業系統並連接了網際網網路,首次啟用並開機進入系統不消一會,便會自動出現類似Windows Apps的ASUS Grid程式軟體。 ASUS Grid具有取代傳統驅動程式光碟的作用,可以快速下載產品所適用驅動程式、附加工具軟體、手冊,使用體驗可說是相當的好。至於其他附加功能軟體,除了監控系統/調整風扇的AI Suite,還有調整燈光的Aura、音效附屬功能軟體SonicStudio III與Sonic Radar III、網路附加功能軟體GameFirst等,大致上看來依舊所以就不贅述了。 性能實測搭配AMD Ryzen 2700X處理器,UEFI BIOS(0505版)維持出廠預設值並未加以調整設定,只將記憶體設置為DDR4-3400時脈組態,而這也讓我們體會到Ryzen 2000系列的記憶體控制器著實進步許多。試驗過程中,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運作相當平穩,各方面數據表現看來也都在正常水準之上,並未出現預期以外的現象或問題。 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由前代產品修改提升而來,設計與用料一如以往毫不含糊,而且軟硬體高度整合是Asus產品一貫的優點。其最大改變之一在於磁碟介面配置,2組M.2插槽皆由處理器供應PCIe 3.0通道,其中一組還加入了散熱片。另外我們認為ASUS Grid使用體驗相當好,能夠有效縮短新系統安裝設定時間,這是我們期待已久的進化。總和而言,ROG Crosshair VII Hero (Wi-Fi)是當前X470晶片組高價位產品裡的理想選擇,如果用不到無線網路那麼ROG Crosshair VII Hero也相當值得列為首選。 處理器:AMD Ryzen 7 2700X 記憶體:G.Skill Sniper XF4-3400C16D-16GSXW(XMP DDR4-3400、8GB x 2) 顯示卡: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:Plextor M9Pe(G)512GB 電源供應器: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(HCG850 Gold JP)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廠商名稱:Asus -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
-
NETGEAR Nighthawk Pro Gaming XR500電競路由器,支援MU-MIMO專為遊戲玩家打造!
知名網路設備廠商Netgear,特地為電競玩家成立Nighthawk Pro Gaming品牌,日前推出新品Nighthawk Pro XR500 電競級Wi-Fi 智能無線路由器,主要針對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所設計,搭載DumaOS 韌體可以提供網路連線最佳化、Ping值穩定,以降低網路延遲等問題。 DumaOS 除了可以強化連線品質之外,也提供頻寬分配功能,可以自由調整連線設備的網路頻寬,讓主要的遊戲裝置連線更加順暢。此外,也具備遊戲網路狀態儀表板、地理位置篩選器、QoS、以及網路監控等功能,讓玩家可以隨時管理網路狀態,並且根據伺服器的地理位置,篩選網路連線Ping 值最佳的途徑,藉此限定特定地理範圍內的玩家才能連線,以確保遊戲遊玩時的順暢。若有需要,XR500 也提供VPN 功能,讓玩家可連線到國外伺服器進行遊戲。 硬體規格方面,XR500 維持一貫的高階硬體配置,搭載1.7GHz 雙核心處理器、512MB 記憶體和256MB 快閃記憶體儲存空間,提供合乎要求的資料傳輸吞吐量表現。無線網路支援802.11ac Wave 2 標準,並可透過四支外接式可調整天線進行MU-MIMO 串流,達到2.4GHz/800Mbps、5GHz/1733Mbps 雙頻總和AC2600 高速傳輸速率。網路連接埠部分則是具備一組WAN 和四組LAN,皆為1000Mbps 傳輸速率等級,此外機身還具備兩組USB 3.0 連接埠,可用來連接外接式儲存裝置,提供相似於NAS 的作用。 現今電競玩家需要在乎的設備已經不只有滑鼠、鍵盤、處理器、顯示卡等等,流暢的網路連線品質和降低網路延遲,以及減少頻寬分配不均的問題,才能為遊戲帶來更好的體驗,Nighthawk Pro Gaming XR500 的誕生便是為了提供休閒和職業玩家,一個最完美的遊戲網路環境。 廠商名稱:Netgear, Inc. 廠商網址: 代理商名稱:瀚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:02-2722-7559 代理商網址:
-
第二代Ryzen強勢登場,AMD Ryzen 7 2700X、Ryzen 5 2600X性能實測
2017年對AMD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折點,因為自第一季起陸續推出Ryzen系列處理器,成功為帶來玩家久違的驚艷感。與宿敵Intel產品相比,Ryzen挾實體核心數量優勢,展現出色的運算性能表現,更沒有過往為人所詬病耗電量、溫度等問題。這促使Intel也趕緊釋出牛肉,為第八代Core系列處理器產品增加2個實體核心,與Ryzen重啟殊死戰,以確保先前打下來的市場。相隔一年,AMD如期推出第二代Ryzen產品,有何等變化讓我們來窺探之。 (01) 在此之前,AMD所推出一系列Ryzen處理器,包含主流性能平台Ryzen 7/5/3、HEDT(High-End Desktop)旗艦平台Ryzen Threadripper,都是植基於Zen處理器架構設計。進入2018年之後,2月份首先推出了傳聞許久的Ryzen APU,除了內建整合Radeon Vega Graphics繪圖顯示單元,這更也是第二代Ryzen所採用Zen+架構的前哨戰。 AMD對於第二代Ryzen產品,免不了有幾個特別訴求重點,但為之關鍵的仍然是核心數量。AMD認為過去10年以來,Intel旗下Core系列主流桌上型處理器,都是維持著至多4核心設計。在講求多工作業應用的今日,這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各式運算所需,因此AMD賦予Ryzen系列8、6、4核心配置組合,藉由更多核心所帶來的運算性能和Intel相抗衡。 AMD對於第二代Ryzen處理器規劃,維持既有Ryzen 7/5/3系列分級,其中價位相對較低的Ryzen 5/3系列部分,現在還有Ryzen APU協助滿足市場需求。Ryzen APU內建整合Radeon Vege Graphics,其性能表現是有目共睹。由於上網、文書等輕量應用主機,並未裝配獨立顯示卡的機率相對比較高,Ryzen APU是為進一步分食低價位市場的關鍵動力。 而在產品型號命名規則部分,AMD並未做出繁雜的調整,維持既有系列名稱冠上數字。數字第一碼即為世代識別,例如Ryzen 5 1600和Ryzen 5 2600兩相比較是很容易分辨,而型號後綴X代表具備XFR(Extended Frequency Range,擴展頻率範圍)超頻彈性,至於現在所看到後綴G是包含Radeon Vega Graphics內顯的Ryzen APU。 此外,Ryzen 7/5/3系列規格配置原則一切如舊,AMD暫時並未更動核心數量配置。畢竟是Intel受到來自Ryzen的挑戰壓力,去年即刻為第八代Core處理器增加2個實體核心,Core i7/i5都是6核心而Core i3也升等成4核心。由於Ryzen 7仍以8核心占上風,反而是Intel急著有新動作,外傳將會加碼推出8核心產品來應戰。 第二代Ryzen處理器編成方面,Ryzen 7 2700X是為當前的旗艦,而Ryzen 7 2700、Ryzen 5 2600X、Ryzen 5 2600等3款,都是直接銜接第一代同級產品。即便加上Ryzen 5 2400G與Ryzen 3 2200G,整個第二代Ryzen家族目前不過6款產品而已,不像第一代Ryzen即多達9款。 AMD為Ryzen規劃了Wraith系列散熱解決方案,這次以Wraith Max當設計基礎,加入RGB LED燈效新推出Wraith Prism (LED)供消費者選購。另一方面,AMD改變先前特定版本並未提供散熱器的作法, 將Wraith Prism (LED)列為Ryzen 7 2700X的標準配件,至於Ryzen 5 2600X是提供Wraith Spire,讓一般玩家無須另外購置。 對AMD而言,如何讓Ryzen處理器在台灣的零售市場價格更為合理,我們認為這比關注產品數量是否會再增加,要來得實際且有感許多。撰稿期間,台灣零售通路已經展開預購活動,參考價格如下列。大致上看來,AMD與代理商之間是有達成新的默契,單純以匯率來看已經壓低到1:34元左右,玩家應該不會再有太多怨念。 第二代Ryzen參考價格資訊 Ryzen 7 2700X:329美元、折合新台幣約9,716元、台灣預購參考價格11,050元 Ryzen 7 2700:299美元、折合新台幣約8,830元、台灣預購參考價格10,250元 Ryzen 5 2600X:229美元、折合新台幣約6,763元、台灣預購參考價格7,560元 Ryzen 5 2600:199美元、折合新台幣約5,877元、台灣預購參考價格6,700元 第二代Ryzen處理器代號Pinnacle Ridge,是植基於Zen+架構設計,這屬於先前Zen的強化提升版本。AMD強調大幅度改善了延遲現象,其中IPC(Instructions Per Cycle,指令週期)增進了3%,而內建的L1/L2/L3快取記憶體,延遲縮短13~34%不等幅度。包含記憶體延遲也有11%進步,而且新增支援DDR4-2933時脈組態,這同樣符合JEDEC規範。 除此之外,改透過12LP(Leading Performance)製程生產,相較於第一代產品採用的14nm FinFET製程微縮些許,帶來了時脈往上提升、功耗控制等連帶好處。AMD表示,在以250MHz為一調整階級的條件下,第二代Ryzen處理器時脈最高可上看4.35GHz,而所有核心(All Core)運作模式則是在4.2GHz左右。 除此之外,第二代Ryzen的消耗功率表現也有所提升,官方提及與第一代產品相較下,節省效益最高可達11%。在這12nm製程協助之下,即便維持和第一代Ryzen相同TDP設定,性能表現方面至多能有16%幅度提升。不過得留意,Ryzen 7 2700X的TDP拉高到105W,反觀第一代產品最高設置僅95W,看來AMD是有意壓榨出極限。 在核心技術功能設計SenseMI Technology部分,第一代Ryzen具備Precision Boost功能,設計支援3個或以上線程全核心提升(All Core),與2個或更少線程精確提升(Precision Boost),其時脈提升基準為25MHz。用意是視實際運作核心數量,在溫度、電流等限制之間,取得一個發揮性能的最佳平衡點。 而第二代Ryzen配備版本升級為Precision Boost 2,時脈調整每階級仍然是25MHz,但是AMD宣稱新導入更智慧的演算法。在熱量與供電量限制下,極盡可能讓所有核心得以較佳時脈運作,以期真實軟體應用的性能更好,這和Intel Speed Shift有些雷同處,旨在釋放更多處理器運算性能。 另一重點技術功能是Extended Frequency Range 2,AMD宣稱就像Precision Boost 2一樣,所有實體核心與執行緒皆能作用。當你裝備比原廠更好的散熱器,將能在遇到散熱限制問題之前,維持較長的高時脈運算時間。AMD指出前述技術功能,能夠在耗電量、熱量均衡的狀態下,盡可能以最佳時脈釋放更高性能。 AMD推出二代Ryzen處理器之餘,也規劃了X470這款新晶片組,接替X370成為主流性能平台裡的高階代表。當然了,如果預算或說採購標的並非這等級,短時間內只能選擇特價出清的X370,或者前一代中低價位選擇B350或A320。 片面來看,X470與X370的規格配置是如出一轍,AMD仍然並未導入PCIe 3.0通道,只提供PCIe 2.0共計8條給予非高速裝置運用。其各式磁碟、I/O部分,SATA 6Gb/s基本上還是4組,加計無用武之地SATA Express的那4組資源,主機板廠最大化配置是得以提供8組連接埠。 而USB配置也是依舊,至多可配置為USB 3.1 Gen 2共2組、USB 3.1 Gen 1共6組、USB 2.0共6組,實際可用數量、形式視主機板配置而定。另外,AMD註記了記憶體支援事宜,想達到原生DDR-2933時脈組態,主機板的印刷電路板建議為6層製品,Single Ranks模式2或4支模組皆可達成時脈標的。至於到底是否會推出Z490,又會是在何時?這點拭目以待! X470搭配二代Ryzen處理器,有StoreMI這個新功能值得一提,簡要來說是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相似作用功能,AMD將之稱為智慧儲存分層軟體。當電腦系統中同時存在固態硬碟與硬碟,得以選擇透過StoreMI建立虛擬磁碟,讓常用文件搬遷存放在速度較快的裝置上。 AMD連帶提到,StoreMI可支援硬碟、SATA/PCIe NVMe介面固態硬碟、3D XPoint,甚至是最多2GB容量的系統主記憶體,都可以整合進StoreMI技術功能應用之中。這立意良好而且又是免費開放使用,然而就目前的固態硬碟單價而言,能吸引到多少消費者產生興趣,恐怕還是個大問號。 只不過說穿了,StoreMI其實是從Enmotus FuzeDrive變裝而來,X399、X370、B350等晶片組,都能自費19.99美元購得FuzeDrive使用授權。而對於X470,AMD將之打包命名為StoreMI,並且免費提供給消費者下載使用。 性能實測體驗,依據AMD所提供樣品來組建平台,主角為Ryzen 7 2700X與Ryzen 5 2600X兩款新處理器,另外取Ryzen 7 1800X、Ryzen 5 1600X、Intel Core i7-8700K來當比較組,可惜一時間沒有Core i5-8600K得以和Ryzen 5相較。而G.Skill Sniper X記憶體模組部分,我們一律啟用XMP DDR4-3400時脈組態,以此為基準進行測試。 處理器:AMD Ryzen 7 2700X/1800X、AMD Ryzen 5 2600X/1600X、Intel Core i7-8700K 主機板:Asus ROG Crosshair VII Hero(Wi-Fi)、Asus ROG Maximus X Formula 記憶體:G.Skill Sniper XF4-3400C16D-16GSXW(XMP DDR4-3400、8GB x 2) 顯示卡:Asus ROG Strix GTX 1070 Ti A8G Gaming 系統碟:Plextor M9Pe(G)512GB 電源供應器:Antec High Current Gamer 850W(HCG850 Gold JP)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10專業版64bit 在Sandra所呈現最為基本的算術處理器與多媒體處理器性能部分,Ryzen 7 2700X表現確實更勝於第一代旗艦Ryzen 7 1800X,和主要競爭目標Core i7-8700K相較,多線程方面以更多實體核心的優勢展現壓制力,Ryzen 5 2600X與Ryzen 5 1600X相較之下也是有所提升。基於架構設計差異因素,算術處理器單線程是Core i7-8700K占有優勢,畢竟其時脈也高於Ryzen不少,只不過多媒體處理器單線程這優勢不再。 至於加密解密、財務分析、的科學分析、影像處理等面向運算表現,Ryzen在加密解密部分是有相當的壓制力,即便單線程模式亦然。而財務分單線程看來是Core i7-8700K勝出,惟Ryzen 7 2700X在多線程模式可是領先相當幅度,的科學分析整體而言Ryzen是不如對手,Core i7-8700K無論多或單線程都較Ryzen 7 2700X高出許多。 Cinebench可謂Ryzen一戰成名的測試軟體,即便Core i7-8700K從前代4核心升級為6核心,多核心仍然遠遠不及Ryzen 7 2700X,其表現只贏過Ryzen 5 2600X一些幅度而已。當然了,在單核心與OpenGL模式下,Core i7-8700K表現還是比較吃香。POV-Ray測試結果相仿,多核心模式Ryzen 7 2700X大勝,單核心模式則是Core i7-8700K勝卷在握。 X265 HD Benchmark和HandBreake影片轉檔,HandBreake我們是取HEVC、4K解析度、59.94FPS格式影片當範本,轉壓成H.264編碼、Full HD解析度。在這個多核心處理器能展現優勢的試驗,Ryzen 7 2700X無論測試或真實轉檔都穩穩超越Core i7-8700K,後者表現落是在Ryzen 7與Ryzen 5之間。 7-Zip與WinRAR這兩款常見資料壓、解壓縮軟體,所內建跑分功能只是附屬品,因此精確度比較難以說個準。以致於Ryzen 7 2700X和Ryzen 5 2600X在壓縮評等部分,反而未必有前一代產品好,但是就整體而言仍然有相當幅度提升。而Ryzen 7 2700X對上Core i7-8700K,7-Zip壓縮評比是稍微落後,而在WinRAR更被遠遠甩開。 以Performancd Test進行整體性測試,Ryzen 7 2700X僅有CPU Mark項目勝出,Memory Mark和3D Graphics Mark都是Core i7-8700K表現較佳,尤其這兩個項目的差距更是顯著。PCMark也呈現相似的傾向,Core i7-8700K各項目表現皆超越Ryzen 7 2700X相當幅度,這樣的結果和基準測試大不同。 接著來簡單聊聊耗電量與溫度,這次測試AMD處理器統一使用Wraith Prism (LED)散熱器,Intel則是XTS100H這款原廠單獨銷售產品。第二代Ryzen固然採用了新製程,但是同時間也拉高時脈設定,因此是有些相互抵銷的傾向。燒機試驗時平台耗電量比第一代產品略高些許,包含未以圖表呈現的溫度部分,同樣比第一代產品高出5~10 °C左右(溫度範圍區間81~88 °C)。就第二代Ryzen性能表現而言,這樣的代價是合理可接受的,與Core i7相比之下亦然。 遊戲性能也是AMD強調重點,Fire Strike Extreme模式的Score和Graphics score兩個項目,Ryzen 7 2700X和Core i7-8700K算是在伯仲之間,但是Physics score明顯由Ryzen 7 2700X勝出。而Time Spy(DirectX 12)結果相仿,就整體結果而言,還是可以說Ryzen 7 2700X會稍微吃香一些。 真實遊戲取Ashes of the Singularity(DirectX 12模式)和Far Cry 5的數據當代表組,設置條件為次高貼圖品質、1920 x 1080解析度,所得結果顯示Core i7-8700K更有助於提升畫面流暢度,在這兩款遊戲的平均幀數都比Ryzen 7 2700X多出5~9幀。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Ryzen 7 2700X和Ryzen 5 2600X兩者,相較於前一代產品還是小有提升。 總和而言,第二代Ryzen在性能、溫度、工耗等面向,和初代產品一樣有令人滿意的表現,至於兩代產品的性能差異是否很有感,這點見仁見智因此就不細究之。儘管兩代產品包含腳位與晶片組都相容,由於同級產品改朝換代就升級向是不大必要的舉動,因此會比較適合將大幅度升級配備的消費族群,相信第二代Ryzen處理器也會讓你感到滿意。
-
GeChic On-Lap 1102H內建電池版筆記型螢幕實測開箱,攝影玩家的最佳拍檔!
因應當今手機、數位相機等3C配備的輕盈攜帶,隨手即拍,讓旅途增添更多樂趣,剎那間記錄永恆。然而要在這些裝置上的小螢幕觀察更細微的部份,則必須先將照片複製到筆電或桌上型電腦,透過大螢幕來檢視。相信這對於專業攝影師來說,已經是家常便飯,每次出門外拍,就是一大袋相機與鏡頭,另外還要準備好筆電(含讀卡機),且要等拍攝到一個Break之後才能趕緊檢視剛剛拍攝的內容,是否清楚並符合需求,無法做到即時觀看與修正。 由GeChic (給奇創造)所設計的On-Lap 1102H筆記型螢幕,就是一款可以隨時攜帶的11.6吋顯示幕,內建鋰電池與揚聲器,並具備HDMI x2與VGA x1訊號輸入孔,讓您的筆電、手機、單眼相機等裝置能夠直接透過訊號線連接至螢幕上,透過大螢幕來即時觀看,更加一目了然。搭配其專屬保護蓋扣,在保護架上方有兩個類似小耳朵般的可拆式保護蓋扣來將螢幕夾住,因此外出攜帶時,可防止碰撞,防護力更加提升。 此外,On-Lap 1102更具備相機腳架的安裝能力,讓攝影玩家能快速鎖上相機上方熱靴轉接座(選購)、或是和相機同時裝上快拆板上,拍攝或直播都非常方便。攝影玩家們透過更大視野的監視畫面,即可快速修正拍攝的角度、燈光明暗等等,不需要先把記憶卡裡面的照片複製到電腦來觀看,可以大幅減少拍攝所需時間。 當然除了攝影之外,On-Lap 1102H亦可搭配其他裝置來輸出使用。像是當成筆電的第二螢幕讓工作空間更大,或是搭配掌上型遊戲機(Nintendo Switch、PSP/PSVita)來讓遊戲畫面更大、玩得更爽,當然也可以連接電視盒來看電視或追劇。亦即,1102H除了搭配攝影非常方便之外,平時也可以搭配其他需要視訊輸出的3C小物來當成小螢幕,可說是非常實用! 此外,On-Lap 1102系列的筆記型螢幕,亦可搭配擴充埠配件(Rear Dock),將其裝在背面的隱藏式連接埠,即可多出HDMI、USB和Type-C等擴充埠,提供5V-2A的輸出能力,適用於一般入門級的電腦棒、電視棒使用,亦可搭配行動電源的延長電池續航力。如此一來就可以走到哪、看到哪、玩到哪。 GeChic On-Lap 1102H的版本,有內建電池,容量最高可支撐5.4小時,充滿電則只要3.5小時。1102H跟另外一款1102I的功能很接近,兩者都是11.6吋(16:9)霧面寬螢幕,採用FFS廣視角薄膜電晶體面板,因此不會有反光問題。兩者差別在於:H有內建電池、喇叭,並提供三腳架鎖定螺絲,而I是內建觸控功能,可搭配專屬觸控筆來操作。 總之,那些只具備小螢幕或根本不具備螢幕的3C小物,只要具備視訊輸出功能,即可將螢幕訊號輸出至11.6吋1920x1080解析度、178度廣視角的可攜式螢幕,讓視野更寬廣,讓工作更有效率。 ●產品型號:On-Lap 1102H ●液晶面板:11.6吋(16:9)霧面寬螢幕、FFS廣視角薄膜電晶體面板 ●真實解析度:1920x1080 ●色彩深度:1670萬色 ●像素點距:0.1335mm(H) x 0.1335mm(V) ●顯示區域:256.32mm(W) x 144.18mm(H) ●亮度對比:350(cd/m2)、1000:1 ●反應時間:12.5ms ●視角:178°(H)/178°(V) ●電池設計:鋰離子,容量7,800mAH,充電3.5hr ●電池續航:3hr (亮度100, 音量100)、5.4hr (亮度31, 音量50) ●輸出/入埠:3.5mm耳機插孔x1、HDMI x2、VGA x1 ●揚聲器:2 x 1.0W (Max) (額定阻抗5.1Ω at 2KHz) ●尺寸規格:294x194x11mm(螢幕本體)、299x209x21mm(含保護蓋) ●重量:590g(螢幕本體)、840g(含保護蓋) (01) (02) 連結=(01)技嘉GIGABYTE GS27Q Gaming Monitor實機開箱,27吋Super Speed IPS平面面板2K QHD級170Hz超頻更新率 平價 電競顯示器![http://www.pcdiy.com.tw/detail/27510]
-
Microsoft Surface Book 2,像書本的2合1文創者專用商務筆電
2合1筆電,目前大多數電腦廠商都有推出,但是比較有特色的,而且還能內建雙電池、雙顯示卡,同時還維持超薄設計的,可能就不多了。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微軟推出全新Surface Book 2,這款外型宛如書本的2合1筆電,是如何受到文創者與商務人士們的青睞吧! 微軟自2013年推出Surface二合一筆電產品家族之後,便以輕薄外型、靈活角度調整與輕便的鍵盤拆組設計,搭配多點觸控式高解析螢幕,以及超長效的電池續航力,讓創作者、商務人士能夠輕便帶著走,在外面能夠全天候的使用。隨著Surface家族逐漸擴及到更多使用族群,微軟在2015年初推出了Surface Book,採用類似筆電的外型設計,但其轉軸(Hinge)的設計上,採用了動態支點鉸鍊(dynamic fulcrum hinge)機構,讓鍵盤與螢幕闔起來之後,看起來就像一本書,名符其實的「Book」,讓使用者拿在手上,比拿MacBook的用戶看起來更文青樣! 這次微軟在2018年所推出的Surface Book 2,同樣採用類似的設計,但在規格上則提升了不少。首先是CPU方面,最高可配置到Intel Core i7-8650U,搭配其內建的Intel UHD Graphics 620內顯功能,執行效能非常卓越,然考量在不少創作者與玩家需要更強勁的繪圖效能,這次Surface Book 2在基座(鍵盤區)內建了NVIDIA GeForce GTX 1050 2GB GDDR5獨顯晶片(MXM介面),提供電競等級的繪圖表現。在加上採用三星的256GB NVMe SSD,提供超高硬碟讀寫效能。因此Surface Book 2在外裝提供了銀色鎂製、超薄Unibody外型的時尚設計,搭配強勁的內裝配備,同時兼具可攜性、高效能的雙重需求。 Surface Book 2在許多地方都採用Dual的雙重設計,在相機方面就內建雙相機 (前方5百萬像素相機,後方8百萬像素自動對焦相機),搭配內建的雙麥克風,以及前方內建雙喇叭(支援Dolby Audio Premium)提供立體聲輸出,方便影音工作室或實況主,輕鬆錄製畫質與音質更清晰的1080p等級視訊。其前鏡頭還可搭配Windows Hello的功能,來進行臉部辨識登入,亦可用來進行視訊會議。 至於電池方面,Surface Book 2採用雙電池設計(平板和基座皆有電池),充電時會兩者同時充,只要3小時即可充飽,並提供超長的電池續航力(官方表示影片播放可高達17小時)。而在顯示卡方面,則是採用前述內+外的雙顯示卡架構,透過電源模式設定,可選擇最佳電池使用時間(只使用內顯)或最佳效能(必要時使用獨顯),讓用戶可以選擇想要省電來工作用,或是耗電來做遊戲用。因此Surface Book 2對於平時用來工作,偶爾玩玩遊戲的使用者,非常更具有吸引力。 由於Surface Book的2合1設計,採用特殊的分離鍵設計,按下該鈕之後,系統會通知平板與底座即將分離,將內部的必要周邊切斷之後,才讓用戶取下平板,因此可確保系統整體穩定性。而由於平板與基座的連接設計,是採用對稱式設計(底座與平板連接處,兩旁為磁吸固定架,中間則是訊號傳輸埠),因此可以反過來安裝至底座,讓Surface Book可以依照不同的使用情境,來改變其呈現方式,包含筆記型電腦模式(原始)、平板電腦模式(取出)、檢視模式(平板反裝)、工作室模式(平板反裝並壓到底)等4種使用模式。 平板本身採用PixelSense螢幕,提供3000x2000 (3:2)的解析度(267 PPI),搭配十指觸控設計,並可支援Surface Pen (觸控筆,另售)與Surface Dial(飛梭旋鈕,另售)等周邊,讓創作者可以執行內建的Windows Ink或是其他創作用App,來恣意揮灑自己的創意,無論是繪圖、多媒體製作,或是影音特效等後製工作,在Surface Book 2都能輕鬆完成。對於玩家來說,其內建的1050顯示晶片,只要將特效稍微調低一點,亦可用來執行3A級遊戲大作。工作與娛樂通包! 此外,其輕便有形的變壓器設計,在充電埠也採用磁吸式對稱設計,當接近時即可吸住並開始充電,可以正著插或反著插,非常方便。此外,變壓器另提供一組USB埠,可為使用者的手機或其他3C裝置來進行充電。 在效能方面,由於Surface Book 2配置了i7-8650U的處理器、8GB記憶體,以及GTX 1050等級的GPU,因此在執行各種生產力軟體應用方面,包括像是繪圖、影音輸出方面,都沒問題!整體非常流暢、反應速度也快,可說是跟得上文創者思緒的一部輕薄型筆電。至於遊戲方面,執行主流遊戲,在Full HD的解析度下,皆有還不錯的表現,請見附表的各項遊戲測試成績中,在Full HD (1920x1080)的最高畫質之下,提供30 FPS的水平、最高平均達100 FPS以上的強悍效能。 ▼表1 元件與綜合效能評測數據 在溫度與耗電方面,平常關機放著充電時,耗費11W,若開機進入Windows 10桌面之後待機狀態,只耗電14~16W,此時GPU的溫度大約在32°C。若使用FurMark燒機15分鐘之後,耗電量會增加到72W,此時GPU溫度大約在74°C。若執行重量級遊戲時,尖峰耗電量會衝高到95W,等於是變壓器的極限。而由於一體式鎂製機身設計,加上採用被動式散熱設計,此時摸平板的背部會有燙燙的感覺,至於底座部份,由於GPU全速運轉,因此其內建的散熱風扇全速運轉,會有一點吵雜。 在電池壽命實測方面,以PCMark 8分別測試Creative、Home、Work等場景,可以支撐8.5~10小時,非常優異,可說是具備全天候等級的電池續航力。若只單獨測試平板的電池續航力,則只有2小時多一點,因此想要帶出門長時間使用,建議還是帶著底座出門。 ▼表2 遊戲相關評測數據 至於遊戲玩家方面,若想要拿這部筆電來玩遊戲的話,一些比較輕量級的遊戲可以順暢執行,若要跑3A級的遊戲,則畫質必須得往下調,必要時得將解析度再往下修,才能擁有比較流暢的遊戲體驗。然由於繪圖晶片全速運轉時,其內建的散熱風扇也跟著全速運轉,因此會有稍微明顯的噪音、平板的背面溫度也會飆高。當然,這款筆電一開始便不是設計給重度玩家所使用的,因此平時工作用,閒暇時想要玩一些輕量級遊戲,Surface Book 2是絕對可以勝任的! 整體而言,微軟Surface Book 2,採用13.5吋的3K級的觸控式螢幕,重量僅1.64公斤,就能提供如此強悍效能,讓「商務應用」、「生產創作」、「遊戲娛樂」都能一機搞定。無論是專業製圖、美工繪圖、影音欣賞、商業應用、遊戲玩樂,都能游刃有餘!值得推薦給創作者採用,其強悍的電池續航力,亦適合行動商務人士選購。對於偶爾玩遊戲,但平常用來工作的玩家來說,Surface Book 2也是值得考慮的機種。 配備等級:13.5吋 3000x2000 外型:★★★★☆ (4.5分) 輕薄:★★★★ (4.0分) 散熱:★★★★ (4.0分) 省電:★★★★☆ (4.5分) 效能:★★★★☆ (4.5分) ▼產品規格配備 #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:Microsoft 微軟 廠商網址: 廠商電話:0800-008-833 市場行情:63,888元
-
Sharkoon旋剛1337 RGB電競鼠墊、滑鼠的絕佳伸展舞台
目前的電腦大概都跟「電競」這兩個字要掛上邊似乎才有賣點,綜觀一下桌面上的PC各部件,螢幕不只高解析、連邊框/底座都要發個光,鍵盤不用說早就發光了、滑鼠也是,耳機也不放過,整組機箱當然也是側透/外邊條/內置風扇等,通通發光,裡頭的零組件也都一起發光,主機板、顯示卡、風扇、水冷,看來看去就剩下滑鼠墊還沒淪陷,錯,是還沒跟著一起全面淪陷XD~ 既然發光是趨勢,那各廠商跟進推出各家版本就不令人意外了,有別於初期的硬板設計,新一波的風格改打軟材質設計,這款由旋剛推出的1337 RGB電競鼠墊,就是這樣的產品,我們也跟風一下,來開個箱吧! 從本體上可以看到整個尺寸大小屬於中型鼠墊的規格,以359 x 279mm的長寬來說,差不多就是4:3的模式,在上頭使用滑鼠的空間性還蠻OK的,不想放橫的也可以擺成直式的,這個可以依玩家的喜好調整。 比較顯眼的部分大概就是左上角的黑色控制器,由於有支援RGB彩色發光功能,所以也多了連接電腦的USB接頭,控制器的高度9mm,底部貼合鼠墊的部分倒是蠻平的,從打印的標示上面就可以看到這可是MIT的產品。控制器的部分則是提供了單鍵按鈕以及順線功能,單鍵按鈕可以開關RGB功能,透過按鈕可以變換燈光模式與顏色,一共提供了4種的模式(按2下):恆亮、呼吸、色彩循環(全區變色)以及關閉,燈光顏色也可以透過這個按鈕切換(按1下),一共有7種顏色,另外只要按住按鈕還可以調整燈效的亮度,果然是方便的單鍵控制啊。 控制器還具備了滑鼠順線的功能,按鈕旁邊的這個特別設計,可以讓滑鼠的線乖乖的不會亂跑,對玩家在使用上比較不會產生卡到其他桌上周邊物的狀況,玩家可以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設定要預留多少長度,算是廠商端的貼心小設計。 雖然說產品本身是多了RGB發光的特點,但是滑鼠墊該具備的本質還是要有,材質上還是採用了軟式設計,正面表層採用的是編織纖維,除了具有高耐用性特色外,在上頭使用滑鼠的感覺相當不錯,側邊可以看到有針織邊框,裡頭當然就包覆著發光的導光條囉,而翻到底部可以看到採用了防滑橡膠底層,穩定性不錯。實際使用的手感極佳,看來不光是提供有RGB的話題特色,本身的品質與用料上還是十分注重,Sharkoon在這部分還是有其一定的品質與水準要求。 這裡有個小地方可是只有玩家才知道的,光看型號標示「1337」不知道會不會覺得納悶,其實1337指的是leet(Leet),用的是駭客語言表示,而Leet原為英文中的elite一字,後轉變成eleet、再變成leet,原文的elite字面意思則是指精英,看來Sharkoon可是暗示大家這款產品不只是精品,也只有精英才知道崮中涵意。 無論如何,對玩家來說,滑鼠墊的基本特質不能失去,這部分在這款1337 RGB電競滑鼠墊上頭是可以找到的,再搭配上額外的RGB作為輔助或湊齊整體電腦的RGB呼應,那又是另外的特點了,就看玩家有沒有這方面的需求,如果想挑一片可以對應RGB滑鼠、RGB鍵盤的滑鼠墊,那這款1337 RGB鼠墊倒是不錯選擇,具備高耐用性的編織纖維材質布料與防滑橡膠底層的設計,搭配上7色燈光顏色與4種模式燈效,亮不亮都可以自由控制,恆擺/直放都隨玩家喜好,滿足視覺與使用手感,還不快點幫滑鼠換個伸展舞台! 表面材質:編織纖維 可調節發光功能:有 防滑橡膠底層:有 耐用針織邊框:有 高度:3 mm 重量:225 g 尺寸(長 x 寬 x 高):359 x 279 x 3 mm 包裝內含物件:1337 RGB電競鼠墊本體、使用說明 建議售價:NT$ 990 #影片=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2fdKX54RnM&feature=youtu.be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「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」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
- PHILIPS 276E8VJSB/96顯示器實機開箱,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!